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章 颜李学派的反理学思想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颜元的生平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今属河北)人。他是颜李学派的创始者。

    颜元父亲颜昶,从小过继给蠡县朱九祚做养子,因不为养父所喜,弃家出走关东。颜元十岁时,清廷颁圈地令,家乡疆圳庐舍尽圈于旗。十二岁时,母亲王氏因丈夫一去杳无音讯,改嫁他村。自此,颜元便同养祖父母一起生活。十九岁时,养祖父因讼遁匿,颜元被系入狱,讼解,家业顿落,一家生活完全由他承担,亲身耕田灌园,又学医为人治病。三十九岁时,养祖父母先后病逝,才恢复颜姓,不复姓朱。

    颜元生逢家国多故,“自幼及壮,孤苦备尝”。在贫贱困厄的生活中,他艰苦力学,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

    颜元少年时从游于吴持明。吴习兵法、通武艺、懂医道。颜元后来也兼习兵法、技击等。青年时,颜元又就学于贾珍,贾为人朴实,重气节,教授生徒,循循善诱。他曾作两副对联,命颜元以大字书写,悬之中堂。其一是:“不衫不履,甘愧彬彬君子;必行必果,愿学硁硁小人。”其二是:“内不欺心,外不欺人,学那勿欺君子;说些实话,行些实事,做个老实头儿。”他以此自励,以此教人。颜元以后的成长和思想发展,深受其师的影响。

    颜元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岁以后发奋攻读经世之学,遂弃举业。二十四岁开馆授徒,名其斋曰“思古”,自号“思古人”,并于此时开始尊信理学。他先习陆、王,继又转习程、朱,苦志笃学,“屹然以道自任,期于主静存诚,虽躬稼胼胝,必乘闲静坐,人群讥笑之,不恤也”(《习斋年谱》卷上) 。三十四岁,遭养祖母之丧。当时正是“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朱彝尊《曝书亭集·道传录序》) 的时代,颜元一一式遵朱子《家礼》服丧,疏食少饮,哀毁过甚,几致病死。因此对理学产生了怀疑。翌年,他改思古斋为习斋,从此走上反理学的道路。然在颜元五十七岁以前,尚有“将就程、朱”之意,而当他五十七岁南游中州(今河南一带)时,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耳闻目睹许多地方“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的现象,遂下定决心,“必破”程、朱。当时清廷以政治力量扶持程朱理学,友人王养粹对颜元说:“程、朱何可倒戈,试看今日,气运是谁主持?家读其书,取士立教,致君临民,皆是也”(《习斋年谱》卷下) 。而颜元为了匡时救弊,独立不惧,公然揭橥反理学的旗帜。六十二岁时,颜元应聘主持漳南书院,厘订规制,设有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规模甚宏,从游者数十人。不久,漳水泛滥,书院堂舍悉被淹没,颜元不得已,罢教归里。七十岁临终时嘱门人说:“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同上) 。颜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编》《朱子语类评》《四书正误》《习斋记余》,以及钟錂所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等。生平事迹俱载于其门人李塨、王源纂辑的《颜习斋先生年谱》之中。

    第二节 颜学的理论倾向

    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看法。认为颜学属于理学的,有几种说法,现辨析如下:

    一、认为颜学属于王学。这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钱林、阮元等学者祖述之。又如谭献认为颜学略近夏峰(孙奇逢)之学,而夏峰亦宗王学。这种说法已成为传统见解,现代不少学者也依从它。

    颜元年三十四,其思想开始从怀疑理学向批评理学方面转变。他批评理学虽然侧重于程朱学派,但对陆王学派也不左袒。当时的理学家张伯行评论说:“今北地颜习斋出,不程朱,不陆王,其学以事功为首”(《正谊堂文集》卷九《论学》) 。乾隆年间,颜学已不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仅披阅新采进的《四存编》,既未细加研寻,又因袭清初学界“不程朱,即陆王”的成见,见颜元诽厌程、朱颇烈,便误以为颜元是陆、王之徒。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后世影响甚大,所以它的这一论断被后人视为定论。

    从现存有关颜李学派的大量材料来看,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如颜元曾说:“王学诚有近禅,仆亦非敢党王者”(《习斋记余》卷六) 。“果息王学而朱学独行,不杀人耶?果息朱学而独行王学,不杀人耶”(同上) ?“吾乡孙钟元(奇逢)先生又以合朱、陆而成其为真孔子也,而以孔门礼、乐、射、御、书、数观之,皆未有一焉。有其一,亦口头文字而已矣。以孔门明德亲民之道律之,皆未有似焉;有其似,亦禅宗虚局而已矣”(《习斋记余》卷三) 。由此可见,颜学不同于王学,也不同于夏峰之学。晚清朱一新说:“文成(王守仁)特宗旨少异,未至如习斋之甘决藩篱”(《佩弦斋杂存》卷上《答某生》) ,指出颜学冲决理学藩篱,而王学只是宗旨少异。

    二、认为颜学是“理学别传”。这以张之洞《 轩语》为代表;近人也有认为颜学是“道学之继续”的。两者皆认为颜学未出理学范围。

    既然颜元不宗朱子,不宗陆、王,也不主张调和朱、陆,则所谓理学别传,是怎样的别传呢?为什么颜元要反对“理学宗主”————周惇颐呢?朱、陆两派尽管门户相争,互为水火,但都认为周惇颐承接了孔孟的道统。周惇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同时有程颢、程颐嗣承传衍,张载、邵雍羽翼宗盟。而颜元却对周、程、张、邵及后世理学家,皆辞而辟之。那么,所谓“别传”,传自何人呢?

    从思想内容看,颜元重视“实事实物”,反对“空虚之学”,否认理学家的“道统”虚构,指出理学所谓的“心传之奥”源于佛、老。他认为“理在事中”,“理气一致”,反对理学家“理在事上”“理气二本”等观点。他重闻见,更重实践,提出“见理于事”“由行得知”,反对理学家重体认不重知见,重心得不务实行,以调伏身心为能事的思想。他认为“性即物则”“舍形无性”,反对理学形性相离、形外有性的观点。他还强调“习与性成”,主张以“动”养性,反对理学的先天气禀决定论和主静持敬的心性修养。他重视“当世之务”,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崇尚技艺,讲求功用,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蔑弃人欲、崇道贱艺、排斥功利的思想。

    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颜元对于理学的基本观念,已经否弃殆尽。这样的思想如果被认为是“道学之继续”,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三、认为颜学属于“唯物主义理学”。这种看法是这样推论出来的:理学是我国特定时期哲学史断代的统称,其间的哲学家势必也要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颜元当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中的理学家。

    这种意见所概括的理学范围比传统的理解要宽。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主要流派,并非当时哲学思想的“统称”。在理学家圈子之外,尚有反理学、非理学的各派人物。理学是一个历史概念,我们沿用它,就应按照它的原意来理解,最好不要随意扩大它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概念混乱。

    我们认为颜李学派是反理学的。“反理学”是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当然,对于每个反理学思想家来说,应该做具体的分析,有的着重在这些问题上,有的着重另外一些问题上批评理学。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仍然受到理学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从主要方面去剖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体系,看它们与理学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颜李学与理学是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前者是功利之学,后者是性理之学,两种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出发点、特征和归宿。

    颜元在三十四岁思想转折之时,曾将朱熹、陆九渊、陈亮三家学说加以比较,其结论是:“使文达(毅)之学行,虽不免杂霸,而三代苍生或少有幸,不幸朱、陆并行,交代兴衰,遂使学术如此,世道如此”(《习斋记余》卷六) 。于是他便选择了陈亮的事功学作为思想出发点。

    颜元继承了陈亮尚“用”的思想。陈亮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颜元进一步发挥说:“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习斋年谱》卷上) ,强调应用学问,并通过行动来验证“学问”。

    颜元受陈亮思想启发,提出“习动”以针砭理学的“习静”。他说:“看陈龙川答朱子书,至‘今之君子欲安坐以感动之’,浩叹曰:宋人好言习静,吾以为今日正当习动耳”(同上) 。他甚至把“习动”同皇帝王霸事业联系起来,认为“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动之圣人也,皆以动造成世道之圣人也。五霸之假,正假其动也”(《习斋言行录》卷下) 。

    在义利问题上,理学家大多承袭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反对功利主义,提倡禁欲主义。但是颜元却继承陈亮“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观点,鲜明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颜元青年时即有志于社会改革,李明性(李塨之父)评他“偏僻恐类王荆公”,“立朝必蹈矫激之僻”(《习斋年谱》卷上) ,有意规劝他。此时,颜元重视“六艺”的思想已露端倪,但由于深受理学影响,并未发展起来。当他思想转向事功派后,便作《宋相辨》《宋史评》,明确表示推崇王安石的学行。

    颜元继承了王安石重视《周礼》“乡三物”的思想,而于“六德、六行、六艺”这“三物”中,尤重“六艺”,认为“德”“行”要通过“艺”来体现,“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四书正误》卷三) 。

    颜元熔铸陈亮、王安石的事功思想为一体,奠定了他的功利论思想体系的格局,因而理学家张伯行做了如下的批评:“颜习斋以霸学起于北……其学以事功为首,谓身心性命非所急,虽子思《中庸》亦诋訾无所顾。呜呼,如此人者,不用则为陈同甫,用则必为王安石”(《正谊堂文集》卷九《论学》) 。我们认为,这个评论道出了颜学的真谛。

    在南宋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辨后,由于封建统治者尊崇朱熹,理学大盛。其间虽有些思想家不时作几声“事功”的呐喊,但都淹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之中,义利之辨似乎已成定案。但是,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五百年过去了,明清之际的“天崩地解”把重新评价“义利之辨”提上了历史日程。颜元恰好是重提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家。他曾经深喜陆、王,笃学程、朱,经历过家国变故,思想才转向事功之学。他反戈一击,批判理学,颇能击中理学的要害。

    第三节 颜李学派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

    每一种哲学体系都有一定的命题构成其理论的骨架。这些命题是回答某些哲学范畴所持的观点,而所谓哲学范畴,无非是对世界上带根本性的矛盾、问题所做的抽象和概括。一个哲学家讨论哪些范畴,提出什么命题,完全服从其哲学体系的需要。而由范畴到命题的论证,则需借助一定的理论方法。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来剖析颜李哲学的体系和方法,总结他们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

    颜李学派的思想体系是功利论。在哲学上他们主要讨论理事、体用、动静、知行、形性、性习、道艺、义利等范畴。他们选择这些范畴是有原因的:这些范畴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中都有一方与功利论所使用的语言或所持的观点相联系,易于赋予以功利论的意义,为我所用。

    可是,要从哲学上论证功利论,就必须从这些范畴中引出相应的哲学命题,以作为功利论的理论基础。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这种论证呢?用理学的思辨方法吗?当然不行。明季理学的思辨方法已发展到极端,“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着眼于辨心、性、理、气之微,所得出的结论多不切合实际。颜、李所以不遗余力反驳理学的主要原因在此。颜、李不喜做抽象玄谈。他们把理学家“高谈性天”比作“画鬼”,而把讲求实际的学问比作“画马”,认为“画鬼容易画马难”,因为鬼无质对,马有佐证。因此在他们那里,理事、体用等抽象的哲学范畴皆被还原为社会的实际矛盾。这样,经验论的理论方法自然而然地被颜李学派采用了。但是,他们抛弃了理学关于范畴分析的哲学理论深度,把行动与理论分割开来,好像所有的抽象理论都是无用似的。这就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我们毋须对理学做全盘否定,也不能对颜李学派做全盘肯定。

    颜李学派虽然标帜“尧舜三事、周孔三物”,却带有明显的实证特征。颜元说:“尧舜之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不见之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谓之三物,不征诸物,非德、非行、非艺也”(《习斋年谱》卷下) 。“见之事”,“征诸物”是颜、李治学的根本要求。下面,我们来看看颜李学派讨论的范畴中,提出了什么命题,又是怎样加以说明和论证的:

    (一)理事范畴。在颜李看来,“事”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他们以“木中纹理”“玉之脉理”为喻,说明“理”是事物的条理、法则和规律,从而提出了“理即在事中”的命题,并以此批评理学“理在事上”的观点,指出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理”是虚妄无征的。

    (二)体用范畴。颜、李以人体为喻,认为“体”是人的机体及其机能,“用”即发挥此机体和机能的作用。他们解释说:“心之官则思,思非用乎?……体,即具用也;用,用其体也”(《恕谷后集》卷十三) 。因而提出“体用一致”的命题,以为“致用”才是学问的根本,指出理学“既为无用之体,则理亦虚理”(《朱子语类评》) 。

    (三)动静范畴。颜李学派认为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动而不是静。他们举出日月之照临、山川之流峙、耳目之视听等为例,说明“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并提出“以动造成世道”的主张,劝导世人循着“动”的法则,去强身、强家、强国、强天下。

    (四)知行范畴。颜李学派反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理论,提出“行不及,知亦不及”的命题,主张“由行得知”。颜元举出生活中的事例说,如食菔蔬,必“纳之口,乃知此辛味”,强调认识对于行动的依赖关系,但却忽视了理论对于行动的指导作用。李塨为了纠正老师的偏颇,强调认识对于行动的准备作用和指导作用,却又背离了师门“由行得知”的观点。他说:“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大学辨业》卷二) 。这就又重复了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观点。

    (五)形性范畴。颜元提出“性即气质之性”“舍形则无性”的命题。他以人眼为例驳斥程朱理学说:眶皰睛是“气质”,如认为“气质之性有恶”,势必导致“无此目然后可全目之性”的结论,指出理学的人性理论浸染佛教观念,竟视“至尊至贵至有用”之气质为“累碍赘余”。他又提出“践形尽性”的命题,认为人性只有在践履中才能得到体现,用以针砭理学家静坐体认,惰废形体的弊病。

    (六)性习范畴。颜元强调“习与性成”,认为“有生后皆因习作主”。他以布帛染污为喻,说明人性本善,恶由习染;人习“性所本有之善”则为善,习“性所本无之恶”则染恶。而习善即对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时习力行,他认为学习“艺能”是因乎“人性之所必至”。

    (七)道艺范畴。颜李学派崇尚艺能,治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要,旁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之类。他们以学医、学琴、学射、学针黹等为例,说明“道”即寓于“艺”中,主张“道艺一滚加功”。

    (八)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