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译者注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导论

    1 .黑格尔指的是谢林和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如埃申迈耶尔(A.K.A.Eschenmayer)、里特尔(J.W.Ritter)、特雷维拉努斯(G.R.Treviranus)、奥铿(L.Oken)、施特芬斯(H.Steffens)等人。————第1页

    2 .克利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德国唯心论哲学家,莱布尼茨哲学的继承人。他的自然哲学观念,见他的著作《关于自然作用的理性思想》(哈雷1723年)和《关于人类、动物和植物诸部分的理性思想》(法兰克福1725年)。————第4页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2 ,982b;参看吴寿彭译本,北京1962年,第5页。————第4页

    4 .普罗丢斯(Prote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海神,他变化无穷,被视为创造世界的本原的象征。德国自然哲学家往往把千变万化的自然比作普罗丢斯。————第5页

    5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334——360行;参看罗念生译本,北京1961年,第16——17页。————第7页

    6 .《讽喻短诗》是歌德和席勒针对当时尼古拉为首的文学流派所写的短嘲诗集。黑格尔涉及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题目为《目的论者》。它是讽刺施托尔贝格(F.L.Stolberg)宣扬的目的论的。————第8页

    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Δ 2,1013a;参看中译本,第84页。————第8页

    8 .原文为Insichsein,来自拉丁文in se esse,意思是“在自身内的存在”;黑格尔的这个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见《形而上学》,Z 3,1029a;参看中译本,第127页。与Insichsein相对立的概念是Aussersichsein,来自拉丁文in alio esse,本书译为“己外存在”,意思是“在自身外的存在”;参看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1954年,第84——98节。————第12页

    9 .伊西斯(Isis)是埃及神话中的一位女神,母性和丰收、生命和健康和护佑者。————第13页

    10 .约翰·格奥尔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 1730——1788),德国宗教哲学家,非理性主义者。黑格尔援引的这句话出自哈曼写给康德的一封信(1759年12月底)。————第14页

    11 .歌德:《浮士德》,第I部分,第1938——1941行;参看郭沫若译本,第I卷,上海1954年,第89页。黑格尔在引证时对原来的诗句有所改动。————第16页

    12 .阿尔布雷希特·冯·哈勒尔(Albrecht von Haller 1708——1777)在《人类德行之虚伪》(1732年)中断言,“没有一个创造性的精神能深入自然的内在本质”,因而必须安于对外壳的认识。歌德写了《无庸置疑》(1820年)这首诗批评他的谬误,强调自然界里一切都是统一的,不能把它分为不可认识的内核和可以认识的外壳。原诗入歌德《论形态学》第I卷第3分册,斯图加特与图宾根1820年,第304页。恩格斯的有关评论,见《自然辩证法》,曹葆华等译,北京1955年,第201页。————第17页

    13 .原话见《旧约》,“创世记”,第2章,第23——24节。————第19页

    14 .柏拉图:《蒂迈欧篇》,34c——35b。————第19页

    15 .费洛(Philo纪元前20——纪元后50),犹太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释经家。他把逻各斯视为上帝最高的和最完善的创造。黑格尔对他的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II卷,贺麟等译,北京1962年,第162页以下。————第20页

    16 .尤里奥·凯撒·梵尼尼(Giulio Cesare Vanini 1584——1619),意大利哲学家,泛神论者,把神看作无限存在,在自然界里作为神圣的力量起作用。黑格尔对他的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II卷,中译本,第366页以下。————第25页

    17 .雅可布·波墨(Jacob Bφhme 1575——1624),德国唯心论哲学家,泛神论者,主张上帝和自然同一。黑格尔对他的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IV卷,第31页以下。————第27页

    18 .黑格尔批评的是施特芬斯的说法。————第30页

    19 .在古代主张进化说的先驱是阿那克西曼德;黑格尔谈到流射说时,主要是指印度古代《世尊歌》中发挥的思想。在18世纪欧洲生物学发展史中,法国让·巴帕梯斯特·罗比耐(Jean Baptiste Robinet 1735——1820)主张,生物的变化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若尔日·布丰(Georges Buffon 1707——1788)主张,生物的变化是一种从复杂到简单的退化过程。黑格尔认为流射说与进化说都有片面性,而竭力维护歌德的变形说,主张在发展过程中进化与退化是结合在一起的。————第30页

    20 .“自然界里无飞跃”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法国雅克·蒂索(Jacques Tissot)的著作《对生命的真正探讨》(里昂1613年,傅尼尔本,第247页),后来见于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序言”(巴黎1704年,参看《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洪谦等译,北京1975年,第509页)和林奈的《植物哲学》(斯德哥尔摩1751年,第27页)。————第32页

    21 .威廉·特劳哥特·克鲁格(Wilhelm Traugott Krug 1770——1842),德国唯心论哲学家,后康德主义者。黑格尔对他的批判,见《通常的人类理智是怎样看待哲学的————评克鲁格先生的著作》,原载《哲学评论杂志》,1802年,第I卷,第1期。————第33页

    22 .恩格斯关于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划分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10页。————第36页

    23 .“力能”原文为Potenz,来自拉丁文potentia,意思为力量、能力、势力,表示自身能够如何,或能使他物如何。黑格尔的力能概念导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διναμις 概念。柏拉图用这个概念表示物质体现理念的消极能力;亚里士多德用它表示事物使自身或他物运动变化的动因、能力。我国过去把这个希腊文译为潜在、潜能、力能等等。鉴于黑格尔思想的来源,本书也将Potenz译为“力能”。————第38页

    第一篇 力学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I部分第1节;参看蓝公武译本,北京1965年,第49页以下。————第41页

    2 .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附说”II中说:“绝对空间按其本性,与任何外在对象无关,永远保持不变,并且不动。”黑格尔批评了他把空间形式与物质运动割裂开的观点。————第42页

    3 .莱布尼茨认为空间绝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依赖于单子关系的秩序。见《人类理智新论》第II部分第13章第17节以及他同克拉尔克(S.Clarke)的有关通信。————第43页

    4 .黑格尔这个论断不对。康德最初考虑过怎样解释物理空间的三维性问题。他在《关于真正度量活力的想法》(1746年)中提出了空间三维性与万有引力相联系的假设,指出“三维性的产生显然是由于现实世界的物体在相互发生作用时,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黑格尔对此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反之,恩格斯则在《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48页)中提到康德的这一富有成果的思想。————第43页

    5 .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以半径相等规定圆,黑格尔认为这个定义不完善,完善的圆定义是笛卡尔在其《几何学》中给出的。————第47页

    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I部分第2节;参看中译本,第55页以下。————第48页

    7 .原文为Chronos。黑格尔这里所说的显然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神,而不是农耕收获之神。由于名字同音,奥菲士教徒往往把两者混淆起来。————第49页

    8 .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附说”I中说,“绝对的、真实的及数学的时间,按其自身并按其本性来说,在均匀地流逝着,与任何外在对象无关。这种时间也可以称为延续。”黑格尔批评了他把时间形式与物质运动割裂开的观点。————第50页

    9 .恩格斯对黑格尔这一观点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37页。————第58页

    10 .关于芝诺的运动悖论,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中译本,第272页以下)作了详细分析,强调指出运动的本质在于时空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恩格斯关于这一矛盾的论述,见《反杜林论》,吴黎平译,北京1960年,第123页。————第59页

    11 .见牛顿《光学》(伦敦1730年),第III卷,第1部分,质疑28与31。————第60页

    12 .恩格斯对黑格尔关于吸引和排斥的辩证法观点的评述,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04页。————第62页

    13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1974年,第185页以下。————第62页

    14 .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的基本定律”。————第66页

    15 .这里批评的是牛顿。————第66页

    16 .牛顿派本杰明·洛宾斯(Benjamin Robins 1707——1751)研究了空气对炮弹的阻力,见他的论文集《炮学新原理》(伦敦1742年)。————第75页

    17 .路易-本杰明·弗兰开尔(Louis-Benjamin Francoeur 1773——1849),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和地学家。————第76页

    18 .即V=gt。见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莱顿1638年),定理I,命题I。————第79页

    19 .约瑟夫·路易·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法国著名数学家。他在其《解析函数论》(巴黎1797年)中不用极限概念,而用代数方法建立微分学。黑格尔引证的这一章的标题是“论力学的对象·关于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关于直线、空间、速度和加速力的关系”。————第79页

    20 .即S= 1 2 gt2 。见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定理II,命题II。————第80页

    21 .弗列得里克·威廉·赫谢耳(Friedrich William Herschel 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他在其《论天空的结构》(柯尼斯堡1791年)中,遵照康德的设想,把自己观察到的两千个星云分为四大类,即不规则星云、星团、盘状星云和球形星云,以显示一种天体演化程序。————第85页

    22 .约翰·开普勒(Johann Kepler 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1)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对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绕太阳运动周期T的平方与椭圆轨道的长半轴α 的立方成正比,即T2 /α 3 =常数,此常数对各行星都相同,与行星的性质无关。前两条定律是在1602——1606年发现的,发表于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中;第三条定律是在1618年发现的,发表于1619年出版的《宇宙和谐》中。牛顿根据开普勒定律,进一步研究了致使各行星作轨道运动的作用力,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力的方向是沿两物体的连线方向,力的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Gm1 m2 /r2 1,2 ,G为引力常数。————第89页

    23 .见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I卷,命题LXV,定理25;第III卷,命题XIII,定理13。————第91页

    24 .第谷·戴·布拉赫(Tycho de Brache 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曾对行星运动作了大量精确观测,试图把太阳中心说和地球中心说结合起来。他的工作成果为开普勒提出自己的行星运动定律提供了经验材料。————第96页

    25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推翻了地球中心说,建立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和别的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但他仍然认为行星运动的轨道是圆形的,而运动是偏离圆心的。见《天体运动论》(纽伦堡1543年),第V卷,第4章。————第96页

    26 .开普勒在《宇宙和谐》(林茨1619年)里谈了他自己研究天体运动的经过。————第98页

    27 .黑格尔讲月亮无自转是不对的,因为月亮围绕自己的轴心转动,其周期等于月亮围绕地球中心转动的周期,即27.3昼夜。————第108页

    28 .安东尼·富克鲁阿(Antoine Fourcroy 1755——1809),法国化学家,热质说批判者。黑格尔转述的意思出自富克鲁阿在其《化学知识体系》(巴黎1800年)里关于消化过程所作的分析。————第110页

    29 .天体演化学至今还不能解释星距定律。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153页)中摘录了黑格尔的原话。————第111页

    30 .毕达哥拉斯首先企图用五个几何体,即四面体、正六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构成天体演化的基础。柏拉图在其《蒂迈欧篇》里论述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开普勒曾经研读柏拉图的这一著作,在其《宇宙神秘》(图宾根1596年)中借助于那五个立方体来论证星距定律。————第111页

    31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天文学家力求按照波德数列0,3,6,12,48,96,192,去填补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空隙。1801年皮亚齐(G.Piazzi 1746——1826)发现谷神星;1802年奥伯斯(H.Olbers 1758——1840)发现武女星。天后星和灶神星分别发现于1804年和1807年。————第111页

    第二篇 物理学

    1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中从力学领域到物理领域的过渡相当于逻辑中从存在到本质的过渡。参看黑格尔《小逻辑》第112节,北京1954年,第250页以下。————第117页

    2 .关于光的论述,黑格尔在许多方面与谢林观点一致(参看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耶纳1799年)。在黑格尔看来,光是与有重量的物质对立的东西,借助于光的作用,有重量的物质变为可见的。如同自我设定非我,以便显现和扬弃自我本身一样,光也按其本性进行反射,把自身显现为一种他物,反映实在中的观念东西和观念中的实在东西。光在物质领域中的意义犹如自我在精神领域里的意义。————第118页

    3 .黑格尔重复了瑞士气象学家让·安得累·戴吕克(Jean André Deluc 1727——1817)的观念。戴吕克在其《关于气象学的新观念》(柏林1788年)中认为,阳光本身并不热,只有阳光在物体内部与物质结合为热质,我们才有热的感觉。————第123页

    4 .雅克·亚历山大·弗朗索瓦·阿利克斯(Jacques Alexandre FranÇois Allix 1776——1836),拿破仑帝国的将军,后来寓居德国,从事科学研究。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他的《宇宙论,运动的初始原因及其根本结果》(巴黎1818年)。————第124页

    5 .牛顿提出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一种具有完全弹性的球形微粒大量地聚集成的,这些微粒以极大的速度作直线运动,只有在媒质发生变更时,才有速度的变化(见牛顿:《光学》,伦敦1704年)。黑格尔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间断性的片面假设。————第126页

    6 .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一种特殊的弹性物质————光以太————中进行的弹性机械波动(见他的《论光》,莱顿1690年)。黑格尔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连续性的片面假设。————第127页

    7 .埃梯恩·路易丝·马吕斯(Étiene Louis Malus 1775——1812),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双折射的两束光线的相对强度与晶体的位置有关,从而发现光的偏振现象。见《关于结晶物质中光的双折射的理论》(巴黎1810年)。————第133页

    8 .原文为entoptisch,是黑格尔提出、歌德采纳的一个术语,用以标明光偏振时所得的光色。1817年7月20日黑格尔给歌德的信中写道:“使我欣慰的是您保存了这个名称,那是我仿照希腊文epoptisch想出来的”。————第133页

    9 .约翰·路德维希·海谋(Johnn Ludwig Heim 1741——1819),德国地质学家。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他的《论昔日地球表面与今日月球表面的相似性》,原载《地学与天文学通讯月刊》,第VI卷,哥达1802年。————第136页

    10 .爱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 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1705年发现第一颗彗星轨道,预言其周期为75年,后来这颗彗星分别出现于1758年、1835年和1910年。————第139页

    11 .黑格尔用他的思辨方法,把“普遍性(A)——特殊性(B)——个别性(E)”这个三段式硬套到一切现实事物上,认为太阳、行星和彗星也构成这类三段式。————第140页

    12 .约翰·埃勒特·波德(Johann Ehlert Bode 1747——1826),德国天文学家,柏林天文台台长,太阳与行星距离规律的发现者之一,这条规律的表达式为 4+3•2h 10 ,其中h可依次代入0,1,2,3等量值。————第141页

    13 .开普勒的这个思想是在其《宇宙和谐》第III卷里详加阐述的。拉普拉斯认为,“开普勒借助于音乐和谐的规律,解释过太阳系的秩序。很明显,甚至从他成熟的著作来看,他都受了这些虚幻思辨的很大影响,以致他把它们视为天文学的生命和灵魂”。(《宇宙体系解说》,巴黎1796年,第II卷,第263页)————第141页

    14 .见牛顿《光学》,第I卷,第II部分,命题III与VI;第II卷,第I部分,观测14,第III部分,命题XVI,第IV部分,观测5和8。————第142页

    15 .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恩格斯有过评述,参看《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00页。————第142页

    16 .亨利克·施特芬斯(Henrik Steffens 1773——1845),德国自然科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关于这种类比,可参看谢林《对我们的行星体系的特殊形成和内在关系的考察》(1802年,入《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卷)和施特芬斯《地球内在自然史论丛》(夫赖堡1801年)。————第143页

    17 .特奥弗拉斯图斯·博巴斯特·冯·帕拉采尔苏斯(Theophrastus Bombast von Paracelsus 1490——1541),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他在其《论三种根本元素》(日内瓦1658年)中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三种元素————水银(或液体)、硫磺(或油)和食盐————组成的;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已在本书§.316 “说明”有正确陈述。因此,这里的文字有问题。————第144页

    18 .与当时的化学家相反,黑格尔认为化学元素概念并不表现物质的质的特点,而是把物质性状归结为纯粹量的东西。他试图找到物质的质的特征,他的四元素说可以解释为对各种物质状态的质的描述。————第144页

    19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纪元前492——纪元前432),古希腊哲学家,按照他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借“爱”与“恨”,由四种元素(火、气、水、土)构成的。黑格尔对他的详细评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北京1956年,第317页以下。————第145页

    20 .让·巴帕梯斯特·毕奥(Jean Baptiste Biot 1774——1862),法国物理学家。黑格尔引证的这部书是1816年在巴黎出版的。毕奥在书中吸收了盖-吕萨克根据大量实验所作出的结论,即气体体积随温度增高而膨胀。————第150页

    21 .黑格尔把火与水当作两种对立的元素,认为物体在火里是能燃烧的,在水里则不然。这种对立是不合乎科学的,因为在水里也能发生燃烧过程,例如钾、钠等等在水里的燃烧。————第153页

    22 .见亚里士多德:《天论》,268b。————第159页

    23 .弗利德里希·阿贝尔特·卡尔·格临(Friedrich Albert Karl Gren 1760——1798),德国化学家与医学家。黑格尔这里引证的书名应为《自然学说大纲》(哈雷1797年,第3版)。瑞士物理学家索修尔(H.B.de Saussure 1740——1799)的看法,见他所著《论湿度测量法》(纳沙特尔1783年)。————第160页

    24 .格奥尔格·克利斯托夫·李希滕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1742——1799),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语言学家和艺术评论家。柏林科学院以英国胡顿(J.Hutton 1726——1797)和瑞士戴吕克关于雨的成因的辩论结果为题,悬赏征文。齐留斯(J.D.O.Zylius 1764——1820)写出《对戴吕克先生的雨论的检验》(柏林1795年),获得了悬赏。李希滕贝格随后写出《捍卫温度计与戴吕克雨论》(哥廷根1800年),批驳了胡顿的分解论,为戴吕克的转化论进行了辩护。————第160页

    25 .约翰·威廉·里特尔(Johann Wilhelm Ritter 1776——1810),德国自然科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1801年发现紫外线。黑格尔提到的实验,见《伽法尼电详解》(耶纳1800——1805年),第II卷,第1——54页。黑格尔与里特尔一起,反对卡文迪什于1781年已经确立的水的化学组成的定义,而认为水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它的正极变为氢,负极变为氧。参看1807年1月11日谢林致黑格尔的信和同年2月23日黑格尔回谢林的信。————第161页

    26 .亚历山大·冯·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德国自然科学家,曾与盖-吕萨克一起,对空气进行化学分析。黑格尔这里提到的研究结果,原载吉尔贝特(Gilbert)编《物理学年鉴》第XX卷,第38——95页(哈雷1805年)。————第162页

    27 .威廉·爱德华·帕里(William Edward Parry 1790——1855),英国海军将领,对北极作过考察和研究。————第164页

    28 .英国科学家吕克·霍瓦德(Luke Howard 1772——1864)在其《论云的形态变化》(伦敦1803年)里详细地描述了云的各个类型。歌德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曾受过霍瓦德的影响。参看歌德:《按照霍瓦德的观点来看云的形态》,入《论自然科学》第I卷,第3分册(1820年)。————第168页

    29 .提图·李维(Titus Livius纪元前59——纪元后17),古罗马历史学家,在其著作中记载过陨石雨。————第169页

    30 .黑格尔认为,与研究那种在自身之外寻求统一中心的物质的普遍个体性物理学相反,特殊个体性物理学研究在自身之内具有统一中心的物质,具体地说,即研究这种物质的纯粹量的关系(比重)、各个物质部分的关系的特殊方式(内聚性)和各个物质部分的这种关系本身(声音和热)。————第171页

    31 .见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第二章“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里加1786年)。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上卷,北京1974年,第236页以下)已经讨论过康德的动力学观点。恩格斯关于康德动力学观点的评述,参看《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48页以下。————第175页

    32 .谢林:《全部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体系》(1804年手稿),第147节:“磁作为运动的形式,相当于作为己内设定的形式的绝对内聚性。换句话说,积极地、生动地加以直观的绝对内聚性本身就是磁”。(《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I卷,第252页)————第180页

    33 .黑格尔的声音说与物理学关于声音是物质微粒振动的学说相吻合。依照黑格尔的看法,如果说弹性是对物质微粒的外在性和独立性的否定,那么声音则是否定之否定,因为在振动中物质微粒同时保持着自己的凝聚性,不离开自己在振动物体中间的地位,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振动在时间上形成某种连续性,因而黑格尔认为声音是物质空间性向物质时间性的转化。————第188页

    34 .黑格尔关于金属发声,水和空气只能传声的说法,是与当时的物理学实验背道而驰的。————第191页

    35 .恩斯特·弗劳伦斯·弗里得里希·克拉尼(Ernst Florens Friedrich Chladni 1756——1827),德国物理学家,声学家。黑格尔这里提到的实验结果,见克拉尼的《声学》(莱比锡1802年),第107——108页。————第192页

    36 .毕奥:《物理学研究》,第II卷,第4页。————第193页

    37 .朱赛佩·塔尔忒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他的《音乐论》(帕多瓦1754年)里说,他是在1714年发现这些不同的组合律音的。————第194页

    38 .关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律音与数量比例的一致性的问题,黑格尔曾作过详细叙述,见《哲学史讲演录》,第I卷,北京1956年,第238页以下。————第195页

    39 .在黑格尔看来,对称是可见的和谐,乐音是可闻的和谐。关于音乐与建筑的对比,参看黑格尔:《美学》,第I卷,朱光潜译,北京1958年,第99页以下。————第195页

    40 .格奥尔格·约瑟夫·弗格勒尔(Georg Joseph Vogler 1749——1814),天主教神甫,德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从1786年到1789年在彼得堡和斯德哥尔摩工作期间,致力于制造一种自动风琴。成功以后,周游欧洲各地,进行了表演。————第202页

    41 .见里特尔:《一位青年物理学家的遗著残篇》,海德堡1810年,第II卷,第225——269页。————第203页

    42 .约翰·巴帕梯斯特·冯·斯皮克思(Johann Baptist von Spix 1781——1826),德国动物学家,谢林派自然哲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菲力普·冯·马齐乌斯(Karl Friedrich Philipp von Martius 1794——1868),德国植物学家。他们二人参加了巴伐利亚政府组织的巴西远征(1817——1820),回国后写出了这部游记(三卷本,慕尼黑,1823——1831)。————第206页

    43 .原名本杰明·汤普森(Benjamin Thompson 1753——1814),受封爵号伦福德(Rumford),从美国移居欧洲的科学家,在慕尼黑钻造炮膛时,发现热是金属分子的机械运动,从而支持了热的唯动说。黑格尔援引的这项实验,见伦福德1798年向英国皇家学会宣读的论文:《关于摩擦所生的热的起源的探讨》,入《伦福德全集》(四卷本,波斯顿1870——1875年),第I卷,第471——493页。————第207页

    44 .马尔克·奥古斯特·皮克泰特(Marc Auguste Pictet 1752——1825),瑞士自然科学家。黑格尔提到的这项实验,可参看皮克泰特《物理学实验》(日内瓦1790年),第82页。————第208页

    45 .例如,荷兰物理学家彼得·范·马森布罗克(Peter van Musschenbroek 1692——1761)在其《自然哲学导论》(莱顿1762年)里认为,金属在被火煅烧时,重量有所增加,因此热是有重量的物质。后来随着化学的发展,热质又被认为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物质,例如,格临在他的《化学全书》(哈雷1787年)里认为,热质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物质,潜伏在物质里,燃烧时释放出来。————第209页

    46 .黑格尔还没有把热量和温度区分开;但这种区分早在1760年就已经由布拉克(J.Black 1728——1799)作出。热量被理解为物体热能的总量,温度被理解为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第212页

    47 .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与研究那种在自身之内寻求统一中心的物质的特殊个体性物理学相反,总体个体性物理学研究设定起概念总体的物质,在这种物质中,重力中心已不再是物质所寻求的主观性,而是物质所固有的主观性。————第218页

    48 .黑格尔把总体个体性的发展划分为磁、电和化学过程这三个阶段,是对谢林的所谓“物质的构造”的继承和发展。参看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第III章第III节d和《先验唯心论体系》(北京1977年)第III章第II节C。————第219页

    49 .雅可布·尼古拉·莫勒尔(Jacob Nicolai Mφller 1777——1862),挪威科学家,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援引的这篇文章是他在谢林的影响下写的,题为《论摩擦生热》。————第223页

    50 .耶雷米亚斯·本杰明·里希特(Jeremias Benjamin Richter 1762——1807),德国化学家。黑格尔在这里引证的是他的《论提炼钴和镍的最可靠的方法》,原载盖隆编《新化学杂志》第XX卷(柏林1804年)。————第230页

    51 .安顿·布鲁格曼(Anton Brugmans 1732——1789),荷兰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他研究磁性时得出了这个结论。见他的《对磁性物质的哲学探讨》(弗兰耐开尔1765年)。————第232页

    52 .詹·汉德里克·范·施文登(Jan Hendrik van Swinden 1746——1823),荷兰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他继续了布鲁格曼的磁性研究工作。见他的《对磁现象的数学理论探讨》(莱比锡1772年)。————第232页

    53 .在18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家们孤立地看待磁 、电和化学作用。19世纪初叶,戴维用实验证明化学亲和力可以归因于电(1801年),格罗杜斯发现盐类在水溶液中产生电离的现象(1805年),柏采留斯提出“二元电化基团”说(1812年),奥斯忒揭示出电和磁的相互作用(1819年),安培提出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定律(1822年),在这种情况下,认为磁、电和化学作用有同一性的观点就逐渐取得了胜利。黑格尔肯定了自然科学的这一重大进步,同时也指明它又跳到另一极端,忽视这些现象的差别。————第234页

    54 .保罗·爱尔曼(Paul Erman 1764——1851),德国物理学家,柏林大学教授。关于他用这套装置做的实验,见《关于奥斯忒先生发现的电磁现象的物理关系的概括说明》(柏林1821年),第7——36页。————第237页

    55 .原文为“im Durchgang der Bl!?tter,d.h.in der Kerngestalt”。前一概念是韦尔纳在其《论化石的外部标志》(莱比锡1774年)里提出来的,意思为“层理”或“叶片脉路”,用以表明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后一概念是奥伊在其《晶体结构理论》(巴黎1784年)时提出的,意思为“核心形态”或“解理核心”,也是用来解释晶体结构的。黑格尔在这里把韦尔纳与奥伊的概念等同起来了。————第241页

    56 .阿伯拉哈姆·哥特劳伯·韦尔纳(Abraham Gottlob Werner 1750——1817),德国矿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岩石水成论创始人。————第244页

    57 .阿贝·勒内-朱斯特·奥伊(Abbé René-Just Hauy 1743——1822),法国矿物学家,结晶学奠基人。————第245页

    58 .雅可布·波墨以泛神论观点进一步发挥了帕拉采尔苏斯的这一学说。见他的《神圣本质的三条原则》(1619年)、《人的三重生活》(1620年)、《事物的征象》(1621年)和《伟大的神秘》(1623年)。————第246页

    59 .克里斯托夫·弗里得里希·路德维希·舒尔茨(Christoph Friedrich Ludwig Schultz 1781——1834),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柏林大学总监。曾对颜色理论发生兴趣,写过三篇文章。黑格尔这里援引的是他的《论生理学颜色现象》(1821年脱稿),歌德把它刊印于自己的《论自然科学》,第II卷,第1分册。————第253页

    60 .维尔布洛德·斯涅尔(Willebrord Snell 1580——1626),荷兰数学家与物理学家,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折射定律。笛卡尔1638年在其《方法谈》“折光学”中从微粒说推出这条定律时,引用了斯涅尔的手稿。————第263页

    61 .光的双折射是丹麦物理学家巴赛林(E.Bartholin 1625——1698)于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的现象。惠更斯和牛顿研究过这种现象。在黑格尔时代,它是物理学中的难题之一,为马吕斯和菲涅耳(A.J.Fresnel 1788——1827)进一步加以探讨。————第266页

    62 .见黑格尔1821年2月24日给歌德的信。————第267页

    63 .亚里士多德认为,光是体现于物质中的隐得来希,颜色是一种形式(光)与物质(暗)的统一。歌德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白色是原始现象,一切颜色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亮与暗综合而成的,颜色的性质依物体的驳杂成分和混浊程度而定。他同牛顿的争论是颜色视觉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场争论中,黑格尔站在歌德一边,反对牛顿的理论。恩格斯评论说,“黑格尔从纯粹的思想构成了关于光和色的理论,并且这样一来就堕入了普通市侩体验的最粗鄙的经验 里去了(虽然也还有一些道理,因为这一点当时还没有弄清楚),例如,他举出画家的色彩混合来反对牛顿。”(《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244页)————第269页

    64 .原文为“epoptisch”,歌德颜色学中的一个术语,用以说明接触透镜或振动薄片时因干扰而产生的有色圆圈。歌德关于这类颜色的定义,见他的《论颜色学》(图宾根1808年),第430节。————第271页

    65 .见牛顿:《光学》,第II卷,第2部分,观察14。————第273页

    66 .毕奥试图把牛顿所说的光微粒的冲动解释为分子的转动或振荡,认为分子从右向左转动时,就出现紫色和蓝色光线,从左向右转动时,就出现红色光线。参看《物理学研究》(巴黎1816年),第IV卷,第499——542页。————第275页

    67 .牛顿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要使颜色学成为一门精确数学化的科学。他用两种方法测量颜色:(1)在棱镜光谱中确定色带宽度;(2)确定相互接触的透镜之间空气层的厚度。黑格尔嘲笑牛顿在颜色学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这是不对的。————第283页

    68 .光的衍射是意大利格里马第(F.M.Grimaldi 1613——1663)发现的。牛顿虽然在其《光学》里讨论过衍射问题,然而衍射理论是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和菲涅耳制定的。————第288页

    69 .原文为“paroptisch”,歌德颜色学中的一个术语,用以表示衍射产生的光谱颜色,有时也表示色散与反射产生的颜色。歌德关于这类颜色的定义,见他的《论颜色学》第391节。————第294页

    70 .见谢林《四种贵金属》(1802年),入《谢林全集》,施劳特版,补编,第I卷,第565——574页。————第297页

    71 .原诗见席勒:《大钟歌》,第V章,第167行以下。————第300页

    72 .黑格尔把电理解为一种在自身有对立关系的物质状态,就像反对声质说、热质说一样,反对把电理解为某种特殊物质。恩格斯关于黑格尔这一思想的评论,见《自然辩证法》,北京1955年,第88页。————第305页

    73 .克劳特·路易·伯叟莱(Claude Louis Berthollet 1748——1822),法国化学家。在黑格尔援引的这部书里,伯叟莱认为“热质”与“电流质”是类似的,他试图证明它们的效应为什么常常是相同的。————第309页

    74 .18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各种电质说。德国自然科学家卡尔斯滕(W.J.G.Karsten 1732——1787)在其《通用自然知识指南》(哈雷1783年),第497节中认为,正电是充满火的纯气,负电是与弱酸结合起来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